中新网安徽新闻6月30日电(张俊)“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此前,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开篇即这样写道。
在半导体制造这一科技产业的“心脏地带”,一场由具身智能机器人引发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
在这场变革中,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艾智合”)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成为了机器人制造领域的标杆企业,连续五年蝉联国内半导体机器人出货量与市占率榜首,以“隐形冠军”之姿引领着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浪潮。
近日,记者专访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关健,畅谈优艾智合的“一脑多态”进化论。
技术深耕:从“一脑多态”到群体智能
前不久,在华为开发者大会(HDC2025)上,优艾智合携手华为云推进半导体制造具身智能应用。在半导体制造领域,优艾智合智慧物流解决方案搭载CloudRobo平台,实时同步生产系统,更新任务规划,完成物料智能搬运及运输。
优艾智合的技术革新始于对“一脑多态”架构的探索。不同于传统单体机器人独立作战的模式,优艾智合的机器人集群共享一个“大脑”,通过高度协同实现复杂任务的分解与执行。这种架构不仅提升了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更在半导体制造这一对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展现出了巨大价值。
在晶圆加工厂内,优艾智合的机器人能够精准完成物料搬运、上下料等操作,其定位精度达到±2毫米,振动值严格控制在0.1倍重力加速度以下,全面满足晶圆级微震动抑制要求,开启了“打工生涯”。
“机器人的未来一定是集群化的。”优艾智合副总裁关健指出,就像汽车工业从纯机械走向智能驾驶,机器人行业也在经历多学科交叉的智能化变革。为了实现机器人集群的高效运作,优艾智合构建了集中化、资源池化的虚拟化算力平台。
通过华为云等合作伙伴的算力支持,机器人能够在仿真平台上进行模型化训练,预先熟悉生产环境,减少现场部署和调试时间。这种“训练在云端,执行在边缘”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机器人的适应能力,更大幅缩短了新技术的商业化周期。
场景突破:半导体制造的“毛细血管”与“主血管”
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物料的精准、高效流转是生产线的生命线。
优艾智合针对这一需求,开发出了操作系列机器人(毛细血管)、晶圆搬运机器人(主血管)和跨厂房料车机器人,形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环系统。
“如果把晶圆厂比作人体,工艺设备是‘心脏’,那我们的机器人就是让‘血液’(物料)高效循环的系统。”关健比喻道,“传统人工搬运会导致1%左右的良率损失,而意味着每年数千万的产值损耗。而机器人通过机械化控制,能将这种损耗几乎降为零。”
优艾智合的解决方案覆盖了半导体制造的全工艺段,从前道工艺的刻蚀、光刻,到后道环节的贴片、封装测试,都能看到其机器人的身影。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智能调度算法,机器人系统能够兼容多种载具类型,满足从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流程物料搬运需求。“这不是简单替代人工,而是从生产力层面实现整体升级。”关健说。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具身智能机器人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优艾智合凭借其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的深厚积累,正逐步向更多工业场景延伸。在能源、3C、锂电、汽车等领域,优艾智合的机器人解决方案正在助力企业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升级。
市场领航:从国产替代到全球布局
优艾智合的市场成功,离不开其对半导体设备国产化及能源智能化升级趋势的精准把握。自2017年成立以来,公司便将半导体与能源领域作为战略重点,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逐步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信赖。
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优艾智合也在积极拓展全球布局。通过与海外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提供7×24小时的销售、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此外,优艾智合还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公司的持续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关健认为,中国机器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应用导向的快速迭代”。“欧美企业像‘神创论’,在车库里花数年打磨产品再找场景;而我们是‘进化论’,让市场决定技术进化方向。这种速度,让中国企业能持续将模型化训练的技术碎片融入现有体系,逐步提升生产力效能。
关健表示,未来,优艾智合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深化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布局。通过不断融入新的技术碎片,提升原有生产力的效能,优艾智合正朝着“为工业升级提供值得信赖的机器人生产力”的使命稳步前行。(完)
责任编辑:张俊